(资料图)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记者从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了解到,2023年6月,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检察院为一宗因围墙纠纷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举行听证会,检察官巧用“六尺巷”的典故来释法说理,成为当事人双方态度由“战”转和的突破口。这宗因“墙”而起的邻里纠纷持续了将近12年。2011年,村民刘某乙因在相邻有争议的土地上砌建围墙,而与同村村民刘某甲屡次引发矛盾纠纷,镇村干部多次调处,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法院民事判决也未能得到执行。2020年9月,刘某乙继续在争议地点修建围墙,继而引发刘某甲不满,双方产生口角、肢体冲突,造成3人轻伤、2人轻微伤。
案件进入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环节后,办案检察官通过阅读卷宗、走访了解,认真梳理了相关案情。1996年,刘某乙父亲与刘某甲哥哥协商,约定刘某乙父亲在相邻田埂缩入一半位置砌石做围墙,围墙外田埂石头基础归刘某甲哥哥管理使用。2007年,刘某甲与其哥哥置换土地建房,后按照此前“合约”缩入40厘米兴建围墙,两家之间形成一条小排水沟。2011年,刘某乙运载泥土将水沟堵塞并砌建围墙,影响了刘某甲排水排污,对水沟所处土地归属,双方各执一词,均认为对方不占理,由此引发矛盾纠纷,邻里积怨越来越深。
“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并无争议,按法律程序,直接起诉能简单快捷结案。但邻里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如果‘一诉了之’,很可能导致双方矛盾升级、长久反目,甚至催生‘次生伤害案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促成案结事了人和才是最优解。”办案检察官说。为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兴宁市检察院决定开展上门听证,将检察听证会地点选在党群服务中心,并从听证员库中挑选调解经验丰富的人大代表、法律工作者担任听证员,还邀请律师、民警、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参与引导和解工作。
但当事人双方在刑事赔偿和土地纠纷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听证会一度陷入僵局。听证会临时中断。为有的放矢解开邻里恩怨中的情“结”、法“结”,检察官联合听证员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从当事人的“诉求共同点”“情理认同点”“利益平衡点”出发,以客观中立的角度向当事人及亲属讲清利害关系。
“大家有没有听过‘六尺巷’的故事……”检察官借一段历史典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刻剖析案件处理的利与弊,引导双方当事人理性争取合法权益。经过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公开听证,双方终于放下对立情绪,达成和解共识。 检察官和镇村干部“趁热打铁”,重回涉案现场,协商划定纠纷土地界线,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刑事和解。在听证员以及律师、村民代表等的见证下,刘某甲、刘某乙握手言和,长达12年之久的邻里“心结”最终得以解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斌 通讯员:粤检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上一篇:ST八菱股东户数下降5.46%,户均持股7.41万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